作者: 焦同帥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1-03-10 09:30
2月25日,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,中共鄄城縣委員會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。
鄄城縣總人口93萬人,農村人口79萬人,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659戶、60617人,是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。截至目前,鄄城縣累計減貧14.1萬人,268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,醫療、教育、住房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明顯改善。
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,鄄城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,立足精準脫貧方略,持續下足繡花功夫,不斷創新基層實踐,走出了一條鄄城特色脫貧路。
緊盯“黃河灘” 咬住“硬骨頭”
奔騰不息的九曲黃河,孕育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,而位于黃河下游的鄄城在黃河改道形成灘區的歲月里,面對黃河水患,更多的時候是順從與無奈。特殊的地理環境制約了鄄城灘區村落的發展,“三年攢錢、三年墊臺、三年建房、三年還賬”是很多灘區村民的生活循環。而搬出灘區、新建家園,也成為一代又一代灘區人長久以來的夢想。
2020年9月29日,鄄城縣舊城鎮六合社區(三合村村臺)爆竹聲此起彼伏,至此,數萬名灘區群眾開始陸續搬進村臺,徹底告別困住幾代人的“水窩子”。新建成的三合村村臺,一幢幢紅磚白墻的二層建筑錯落有致,每棟建筑都配著二十多平方米的小院,房屋內客廳、臥室、廚房、衛生間等配置齊全。
“這是俺家的全家福,把它擦干凈了掛新房里去,等過年人到齊了,在俺新家大門口再拍一張。”舊城鎮王莊村村民張發財、寧素珍老兩口一拿到鑰匙,就小心翼翼地摘下掛在老屋上的全家福,拿上用床單包起的鋪蓋、被褥等,騎上電動車向村臺駛去。“老家具都不要了,住新房、買新家具、過新生活。”張發財一口氣說了三個“新” 字,話語間充滿了幸福感。
“從記事起,俺們整村已經搬遷了三次,這一次搬遷后再也不怕大水了。”王莊村黨支部書記郭保榮走在5.2米高的三合村村臺上,眼角泛起淚花,這一刻,村民們已經期盼太久。
“兩個大型超市、兩個創業車間、一個酒店的租金每年至少40萬元,全部歸搬到三合村臺社區集體所有,村民不用交物業費。”說起以后村里人的生活,郭保榮滔滔不絕,“全部搬到村臺后,村民就近就業、孩子就近上學,照顧老人也方便,大伙心里都樂開了花。”
鄄城縣作為山東省黃河灘區遷建主戰場之一,共涉及李進士堂鎮、左營鎮、舊城鎮、董口鎮4個鎮,26個行政村,49個自然村,12949戶、41493人。2017年,山東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,實施了外遷安置、就地就近筑村臺、筑堤保護、舊村臺改造提升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五類工程。
鄄城縣緊盯“黃河灘”,堅決啃下脫貧攻堅的“硬骨頭”,截至目前,鄄城灘區易地扶貧搬遷、居民遷建試點和居民外遷三類項目全部完成搬遷,安置群眾7228戶、23599人。
為切實讓灘區百姓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能致富”,鄄城所有村臺都配備標準衛生室、幼兒園、小學、創業車間等公共設施,讓百姓不僅住上好房子,還能享受全面、優質的社會服務。據悉,今后,鄄城將持續加大后續扶持力度,積極發展有機高效農業,配套建設創業車間,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、能就業、逐步能致富。
全國首創扶貧車間模式 精準幫扶“私人訂制”
近年來,鄄城積極探索脫貧致富的門路,在全國首創了“扶貧車間”模式,累計建設扶貧車間、扶貧就業點429個,讓近1.7萬名群眾實現“就地就近就業”,既滿足了貧困戶“掙錢顧家兩不誤”的需求,又緩解了企業“招工難、用工貴”的困難,讓當地貧困群眾“真實地摸到了脫貧的大門”。
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,鄄城縣部分扶貧車間形成了產業集群,實現了從小車間到大產業的轉變,不僅帶動貧困戶脫貧,也帶動了農民致富,為助力鄉村振興打下了產業基礎。扶貧車間模式作為全國12個精準扶貧案例之一,被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體學習參閱,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。
目前,鄄城縣扶貧車間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,帶動就業1.7萬人,其中貧困人口3700余人。
只有激發貧困戶活力,形成合力,才能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窮的土壤。鄄城縣結合自身條件,探索出一條靶向治療、精準施策的“一戶一案”扶貧路子。根據每個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,結合貧困群眾的生活技能、生產經驗、興趣愛好等,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幫扶。
鄄城縣董口鎮臧莊村村民臧章建就是受到幫扶的典型代表。4年前,臧章建和患有癲癇病的弟弟相依為命,靠吃低保度日,生活十分拮據。臧莊村作為董口鎮試點“一戶一案”工作的第一個村莊,如何幫扶臧章建,鎮黨委和包村人員動了一大番腦筋。
經走訪得知,臧章建本人之前有做豆腐的手藝,不過已荒廢多年。包保人員經過多次走訪,交心談心,并拿出1300塊錢扶貧資金,借給臧章建買專業設備。收到豆腐加工設備后,臧章建高興地給鎮政府簽下了脫貧保證書。如今,臧章建每天起早貪黑做豆腐,豆腐生意做得紅紅火火,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強。
全縣通過發放生產工具等實物幫扶的達到3232戶,每月收入1000余元,實現了精準幫扶的“私人訂制”。
“鄉鎮有產業、村里有項目、戶戶有門路”
鄄城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的核心,依托現有產業,選準突破口,重點發展種植、加工、龍頭企業、鄉村旅游、電商等產業,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益,形成了“鄉鎮有產業、村里有項目、戶戶有門路”的脫貧路徑,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。
2018年以來,鄄城縣通過招商引資,引進江蘇益客集團入駐鄄城。該集團投資興建的第一期養殖基地,日屠宰肉鴨量近10萬只,16個鴨棚舍排列井然有序,盡管天氣變暖,但是這里幾乎聞不到傳統養殖場的腥臭味,養殖場內一只只肉鴨,如同公司的發展,正在“跳躍式”成長著。據鄄城縣益客集團宣傳負責人介紹,平時的清理鴨棚、消毒、上鴨苗等這些零散活,也都承包給當地村民,每個月每個棚都用工五六次,最多時用工人數高達100多人,其中有很多貧困戶,人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。
擁有43個高標準大棚的閻什鎮蘇集大棚基地,截至2019年底,已累計產生收益162萬元,全鎮貧困戶直接分紅累計達121.97萬元,實現了對該鎮30個行政村的貧困戶1691戶3021人的全覆蓋。同時每個大棚年均用工至少200人次,又可吸收當地貧困群眾就業,有力推進了貧困戶穩定脫貧。
今朝猶可憶,明日更可期。從灘區遷建到“私人訂制”,從扶貧車間到富民產業,一批批廣大黨員干部凝聚著新時代的精神力量,帶著心系祖國繁榮富強的理想,繼續書寫新時代的壯麗畫卷。
通訊員 房 正 記者 焦同帥